top of page

虎媽與群眾

  • 作家相片: 王思涵心理師
    王思涵心理師
  • 2024年2月29日
  • 讀畢需時 3 分鐘


虎媽 心理治療

文/王思涵 臨床心理師


  網路一則貼文引發熱烈討論,內文主要分享「虎媽」與一對就讀小學的兄妹的生活日程,兄妹每天幾乎都是從早上五六點,一路忙到晚上十一二點才休息,而午餐、晚餐、學校作業幾乎都得在車上完成。


  許多聲音在討論這件事,回覆多是情緒激憤的指責家長,我們可以慢下來觀察這樣的現象,將這個事件當成鏡子,看裡面映照出了什麼,為何如此強烈的勾起我們之間的情緒。


⑴那些年父母曾說過或沒說潛台詞


「我都是為了你好」

「你將來會感謝我」

「我當年沒得到的我現在加倍給你」


  無論聽這段話的孩子,正在經歷什麼樣的事情,但我們就是得面對一個事實,就是許多聽到這些話語的孩子,都是痛苦且反抗的。也正是因為孩子不可能順從父母的每個決定,「沒有其他辦法」應對小孩「不順從」的家長,只能拿出也許從自己父母身上學到的這唯一一招,你可以說成是苦口婆心,也可以說是情緒勒索,甚至可以說他們是真心相信自已做得對。


  此處必須些澄清,不是所有講過這些話的父母都是壞父母,但顯然需要講到這些話,親子關係在此刻,就已經踩進對立面了。


  確實,有些人長大後,會感謝父母逼著自己熬過苦日子,才有一番成就。但也有許多人,痛恨那些逼迫,被逼著活成了「自己不想要的樣子」,直到長大,都擺脫不了活在父母或他人的期待之中。


⑵當社會有太多壓迫感不斷累積


  父母之於小孩,顯然很難迴避有一定程度的「位階權力之差」。而只要處在人際社會,就無法完全迴避這份壓迫感,有些人遭受到的壓迫感,可以透過自身行為改善,或是轉換環境,但也有許多人,將生命中累計的這份感受,投射在網路上素未蒙面的「壞人」身上。在此重申,前文所提及的任何父母,都不是我指稱的壞人,此處在講述一個常見的現象,人們在某些時候,需要投射一個壞人的角色,將自己無處可去的情緒,抒發出來。


⑶對公平正義的追求


  我們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內心的一份公平正義,有些人願意說出來,做出行動,而有些人則埋放在心底,靜靜觀察。我們社會需不需要有人為了路見不平,仗義執言,我相信這個問題拿出來問大家,許多人還是會持肯定的答覆。


  但在許多事情經歷在自己身上之後,需要時刻提醒自己的,是我們能看到的面向也許都很有限,有限不代表有錯,只是有這份認知是重要的,可以減少遺憾的產生。


  綜合上述提的幾點,也是日常生活經歷其他事情產生情緒時,我們可以自問的,我究竟在氣什麼?是氣事件本身?還是這些畫面,勾起了什麼過往的情緒?


  前面說了許多,大家看到「虎媽」與孩子的遭遇,為何有許多情緒。接下來希望還是能提一件更重要的事。教育方式很難透過單一的切入點論述對錯,但很少有人能否認「陪伴」的重要性。


  好的陪伴,真心投入的陪伴,有些時候雖然執行的任務比較辛苦,但對親子之間的回憶來說,卻是無可取代的。一份好的陪伴,會影響孩子在親密關係中中的選擇,沒有被好好陪伴過的孩子,很難認同自己是值得被愛,值得被人好好對待,好好陪伴的。


「我夠不夠好」

「我值得被人好好對待嗎」


這兩件事情,有比成就更重要嗎?

身為心理師,我無法給出唯一的答案。

有沒有因為自覺成就不夠高而在我面前哭泣的個案,有的,而且不少。

你說他們真的都一事無成嗎?


其實不是的。


而是無論爬的在再高,當年種下的否定。

都很難透過幾次的第一名而抹除乾淨。


  無論身為家長的你,決心要當個虎媽,還是要給愛的教育。站在心理師的角度,都希望家長們練習「陪伴」,練習「看見孩子好的地方」,有所成長的地方。不是浮濫的誇獎,而是在孩子們真正脆弱時給予力量,在他們眼裡有光時,為他們自豪。


──


王思涵 臨床心理師

沐慕身心診所執行長

馨思診所兼任臨床心理師

台灣存在催眠治療學會理事


 
 
 

Comentarios


台北市中山區四平街20號5樓

(松江南京站8號出口左轉)

02-2581-7765

平日14:00—17:00 | 18:00—21:30

  • alt.text.label.Facebook
  • alt.text.label.Instagram

©2024 沐慕身心診所 版權所有

bottom of pag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