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op of page

當情緒不是用說的,而是用演的

  • 作家相片: 李曜安諮商心理師
    李曜安諮商心理師
  • 7月1日
  • 讀畢需時 2 分鐘

“當情緒不是用說的,而是用演的”

有時候,我們在一段關係裡,嘴上說「沒事」,心裡卻翻湧著委屈、不甘或失望。同理,關係中的他人也是。


當語言成了掩蓋,而不是表達。情緒,就不再只是「說出來」,而是透過「做出來」的方式,悄悄地傳遞出去。


精神分析師 Betty Joseph 曾提出一個深具啟發的觀點:在治療室裡,來談的對象不只是用語言在訴說,而是透過整個「關係場」來表現內在衝突。她稱之為「整體情境(the total situation)」。


這不只發生在治療中,也發生在我們的日常生活裡。


對方說,「沒事啊!」,但你卻感覺被關在門外,像是:

• 明明說好了要談開,他卻頻頻看手機、心不在焉;

• 對方表面上笑著,語氣卻冷冷的,讓你不自覺退縮;

• 孩子說他不難過,但轉身就把門用力甩上;

• 朋友同事平常相處和氣,但是相約聚餐出遊,唯獨不會找你。


這些時候,我們會感覺到一種「話語與情緒不一致」的矛盾,而這正是 Betty Joseph 所說的:人不只是用話語在傳遞內心,也在用行為、氣氛、關係中的細節,傳達更深的感受——有時是痛苦、有時是恐懼、有時是無法說出口的試探、意圖或是渴望。


這不是你太敏感,而是你感受到一些「沒被說出來的東西」;

相反地,也有可能是你在展演一些言行不一的動作,推開了身邊的其他人,但自始自終你不明所以。


在心理諮商中,心理師不只是聽你說什麼,也會注意到:

• 你是怎麼進門、坐下、開始談話的;

• 你說話的節奏、情緒的起伏,是否有些反常;

• 心理師在你面前,有什麼特別的感受產生——是想逃開?想安慰你?還是覺得自己被你推開?

這些細節,都是你內在情緒的「行動版表達」。不是你說錯了什麼,而是你的身體與情緒,早在你開口前替你說話了。

走進心理諮商,不只是談話,而是一起閱讀「整體情境」,


心理治療不只是「談話式的輔導」,而是一種細緻的、共同觀察的過程:

• 我們陪你注意那些「你沒注意到自己正在做的事」;

• 我們不急著解析每一句話,而會一起感受當下這段關係裡正在發生的事;

• 我們不怕「卡住」,因為那可能正是你的心想讓我們看見的傷。

當你覺得說不清的時候,正是心理諮商能開始發揮作用的時刻。


如果你已經很努力說了,卻還是沒人懂,那我們來感受你沒說的那一部分,

不需要把一切準備好、不需要完美地表達。

你只需要如實地來,帶著你此刻的狀態。


我們會一起觀看那「整體情境」——語言之下的感覺、關係中的重演,以及你靜靜傳遞給這個世界的訊息。


你不需要一直扮演懂事的大人,

在這裡,你可以只是你自己。


參考文獻:

Betty Joseph (1985). Transference: The Total Situation. 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sychoanalysis 66:447-454.

 
 
 

Comments


台北市中山區四平街20號5樓

(松江南京站8號出口左轉)

02-2581-7765

平日14:00—17:00 | 18:00—21:30

  • alt.text.label.Facebook
  • alt.text.label.Instagram

©2024 沐慕身心診所 版權所有

bottom of page